机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学校申报并获批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的主力学院,深度参与了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承载了学校六十余载的深厚底蕴,在全校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学院现开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模具设计与制造(国家级专业、示范点专业)、数控技术(国家示范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机电设备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焊接技术、机械装备制造技术9个专业,专注于装备制造业领域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学院是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型制造专委会主任单位,并连续承办全国“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艺”大赛、第十七届“振兴杯”车工赛项决赛、首届机械行指委模具智能制造综合应用赛项等高水平赛事,展现了强大的专业实力与行业影响力。
凭借卓越的办学成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竞争力位列重庆地区第一,在全国装备制造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党建引领发展。学院党总支现辖教师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2个。近5年来,学院先后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标杆院系、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样板支部,均通过验收;创建2023年重庆市第二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样板党支部;获评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学生8舍党建网格化公寓获得重庆市普通高校“文明公寓”称号。近年来,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结合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特色,形成了“听党指挥、团结协作、层层传动、一往无前”的“红心齿轮”精神,打造出具有机械工程学院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党建工作品牌。
师资水平领先。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人,包括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28人,具有博士学位27人。其中,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轻工技术能手、重庆英才、重庆市职业教育中青年领军人才、重庆市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巴渝青年学者等30余人。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10余支。
学生就业成才。学院目前拥有在校学生2200余名,致力于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各类赛事中表现优异,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40余项,竞赛成绩稳居西部同类高校前列。此外,8名学生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充分展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成果。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就业去向涵盖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长安汽车、中冶赛迪、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其中,优秀毕业生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毕业年薪可达12万至18万元。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8%以上,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充分体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方面的卓越成效。毕业生刘文露获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毕业生袁明记获教育部2023-2024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毕业生黄家金获2022年重庆市“最美产业工人”称号。
实训条件优越。学院聚焦先进制造业关键技术与工艺研发,携手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型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了“西南模具先进技术推广中心”,获批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庆高校工程中心、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重庆市高职院校唯一获批)。联合世界知名企业西门子公司、德马吉(DMG)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中心,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10余个。拥有精密模具智能制造产线,DMG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高精密设备一百余套,总价值不低于1.4亿元。
教改成果丰硕。近五年,学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2门,重庆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重庆市高校一流课程4门;出版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5种,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7种;面向模具智能制造产业链高端岗位,校企合作开发岗位能力标准16个,课程标准34门并出版;参与制定机械行指委高职专科、高职本科专业教学标准14个、行业标准2个;教师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5项、重庆市一等奖20余项;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17项、重庆市一等奖60余项,培养8名学生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科研服务突出。学院瞄准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机遇,凝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团队为代表的科研队伍,锚定智能装备与智能制造方向,坚持校企合作研发的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发表SCI、中文核心等高水平文章60余篇;授权专利7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标准制定11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获国家级科技项目3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实现重庆市高职院校科研突破。学院累积为50余家中小企业开展了技术攻关和研发服务,开发的通用上汽五菱发动机智能生产线专用刀具,实现了刀具国产化,为企业节省开支每年近千万元。学院团队为半导体企业开发的晶圆倒角机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打破国外垄断。最新产品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参展期间,受到各省市科教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相关研究成果入围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联合发展基金。
校企深度融合。学院与成渝地区的重庆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重庆渝江压铸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平伟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华中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链主、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了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了全国汽车模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产教融合平台,并获批省部级以上产教融合项目13个,累计获得企业捐赠设备并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为平伟汽车等企业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100余项,到账经费2500余万元。校企共建了校内实训基地29个,其中国家级智能制造共享实训基地等7个、省级实训基地8个,可提供工位500个;校外实训基地等42个,可同时容纳800余人实践学习。
国际交流广泛。学院与匈牙利尼赖吉哈佐大学合作开展数控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和企业所需本土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渝装出海”。构建“标准+资源+装备”三位一体输出体系,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力,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职业教育标准2个。借助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SGAVE)”、重庆市市长奖学金丝路基金项目等,联合国外优质企业和院校培养国内外技能人才200余人。